汉服文化讲解:汉服中的右衽是什么意思

原创
“交领右衽”是汉服中最典型的,就是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,在外观上表现为“y”字形,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。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,衣襟在胸前相交叉,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,将右襟掩覆于内,称右衽,那他...

  “交领右衽”是汉服中最典型的,就是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,在外观上表现为“y”字形,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。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,衣襟在胸前相交叉,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,将右襟掩覆于内,称右衽,那他又有什么意思呢?下面就和小编一起。来了解一下。

  右衽(yòurèn)是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,但并非汉服独有。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。与之相反,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,前襟向左掩,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,称为左衽。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。所以孔子说:“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赐,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。”

  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,我们就得沦为异族的奴隶,穿着左衽的衣服,披散着头发。另外,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,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,使用左衽,以示阴阳有别。

  衽,本义衣襟。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,将右襟掩覆于内,称右衽。反之称左衽。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,以“右衽”谓华夏风习。“左衽”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。一些历史时期,汉族受外族影响,也有着左衽的情况。另外,汉族传统习俗,死者之服(寿衣)用左衽,不用布钮,而是使用细布带系死结,以示阴阳有别。虽然有些出土墓葬,死者不穿左衽,但并不能说明汉人传统习俗中没有逝者穿左衽的礼制。

  出处

  《汉书·终军传》:“大将军秉钺,单于犇幕。票骑抗旌,昆邪右衽。”

  《后汉书·西羌传·滇良》:“羌胡被发左袵,而与汉人杂处。”

  唐颜师古注:“右衽,从中国化也。”

  唐《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》:“麻衣右衽皆汉民,不省胡尘暂蓬勃。”

  清刘宝楠正义:“中夏礼服皆右衽。”

  典卷八十四礼四十四:“凡衣死者,左衽。”

  典卷八十四礼四十四:“凡敛者要方,散衣有倒者也。左衽,衽向左,反生时。”

  《说文解字》:按,凡敛死者,左衽,不纽。

  《礼记·丧大记》:“小敛大敛,祭服不倒,皆左衽,结绞不纽。”

  (孔颖达疏曰:皆左衽,大敛小敛同,故云皆也。衽,衣襟也。生乡右手解抽带,便也。死则襟向左,示不复解也。生时带并为屈纽,使易抽解,若死则无复解义,故绞束毕结之不为纽也。)

  【结束语】汉服由于华夏儒家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,周边民族、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(汉文化圈)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,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。此外,华夏宾礼也规定四夷之君必须穿本国服饰朝见中国天子,谓“蕃主服其国服”。

标签: 汉服 文化 讲解 右衽 是什么意思
文化相关推荐

2024-03-29

文化

2024-03-29

文化

2024-03-29

文化

2024-03-29

文化

2024-03-29

文化

2024-03-29

文化

2024-03-29

文化

2024-03-29

文化

2024-03-29

文化

2024-03-29

文化